2019年10月6号,旅途第十六天,离开温暖舒适的斯瓦科普门德前往赛斯瑞姆营地,400公里走了9个小时,途径一处黑色片状石块的峡谷,石块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点点星光,感觉应该是富含矿物质。

      今天的午餐就在这块巨大的岩壁下,我们都是一班听话的学生,按照非洲导游的要求坐的整整齐齐。

途径南回归线标志点

      赛斯瑞姆的营地很崩溃,冲凉房是用木棍筑成的,几乎露天,太阳下山后冲凉感觉四面漏风的冷(其实很多营地的冲凉房都是透风的,这个更甚),我家先生就是在这不小心感冒了,帐篷扎在沙地上,冲完凉出来会带着满脚的沙子走回帐篷。

      帐篷的上方有一个巨大的鸟窝,非洲的鸟窝很特别,体积巨大,结构复杂,有点像我们的客家围屋,里面可以住数百个家庭,雄鸟负责建造鸟窝,建的越好越能吸引雌鸟。

条件再艰苦我们也不忘把中国的国粹——麻将发扬光大到非洲

      当清晨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发现这个令人崩溃的营地也有它美好的一面。

      为了赶时间,我们早上5点就起床,6点就奔赴在前往红沙漠45号沙丘的路上,阳光通过晨雾加上汽车扬起灰尘的折射,让荒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时的纳米比亚是如此美丽的让人着迷。

      在纳米比亚,有着许多令人惊奇的景象。苏丝斯黎红沙漠是其中之一,苏丝斯黎沙丘造型奇美,风格各异,或婉约,或硬朗,或柔美,或阳刚,因为沙漠中含有丰富的铁,氧化后便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红色沙漠,这里最高的沙丘平地而起325多米,海拔500多米,这是纳米比亚人引以为豪的壮观景色。
      沙漠面积50,000平方公里,形成于8000多万年前,比只有250万年的撒哈拉沙漠岁数大多了,它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沙漠,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已持续了最少8000万年。每年的下雨量、还不如秋天一个早晨的雨露多。

      45号沙丘,这个沙丘因为距离公园大门45公里而得名。45号沙丘以其优美的曲线闻名于世,经常登上旅游丛书、地理杂志的封面,有"世界最高的沙丘"、"地球最美的沙丘"之称,成为游客打卡地。
      车可以开到45号沙丘旁边的停车场,沙丘允许攀爬,我们起个大早还是赶了个晚集,沙丘上已经很多人,沙丘的脊背满是脚印,近距离已经看不出凌厉优美的线条了。爬沙丘最好的时间是早晨5点以后,到了上午10点,由于气温升高,沙子变得很烫。

      45号沙丘高近325米,爬起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坡度很陡,且一步一个深坑,脚几乎完全陷入沙坑里,再拔出脚来向上走一步有些吃力,鞋子里已满是沙子,干脆脱了鞋光脚丫走更轻松。

      纳米布-诺克卢福国家公园里,距离红沙漠不远,有一片令人惊叹的白色粘土洼地。在近900年的时间里,这里寸草不生,也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这就是著名的死亡谷。

      这里原本是一片湖泊,大约900到1000年前,遭遇严重旱灾,沙丘移动阻断了河流流入死亡谷的必经之路。地下水被消耗一空,树根失去了维系生命的条件,更糟糕的是,这里的常见的降雨也不复存在。树木慢慢死去,变干,毒辣的阳光将其烤焦,使它们的外表变黑。沙丘变成橙红色。

      进入死亡谷可不那么容易,首先,要坐摆渡车进去,沿途都是松软的沙漠,经过汽车不断的碾压,形成了有规律的车辙线条,配上红沙漠,又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景。

      下车后,还要步行一段松软的沙地和盐碱地,翻越前面的沙丘才能看见死亡谷,这样的路走起来很费劲,有点力不从心,相当消耗体力,加上头顶炙热的太阳毫无遮挡的直射,感觉嗓子就要冒烟了,所以,带够水非常重要。

      这片土地是大量已有900年历史的古树的墓地,这些树并未变成化石,它们只是干枯到了极点,这里的景象令人过目难忘。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进入死亡谷最好是晚上能够在此扎营,拍星空有很好的前景,第二天一早第一缕光线照进死亡谷的时候会有绝佳的光影和色彩。

      纳米比亚第二大景点——鱼河峡谷,非洲最大的峡谷:160千米的长度、27米的宽度,将鱼河峡谷推上了非洲第一大峡谷的宝座。

      鱼河峡谷诞生于6亿年前,在当时的一次地球板块运动中,四面八方的水流汇集到此,形成了纳米比亚最大的河流——鱼河,河水的冲刷与地表沉降一起作用,在纳米布沙漠中造就了这条地堑。有谁能想到,在亿万年前,鱼河磅礴的气势无人能敌,它咆哮着在纳米布沙漠中横冲直撞,硬生生地在沙漠中冲刷出鱼河峡谷这个壮阔的景观来。

      如今,河水水量减少,峡谷愈发显得高深,它的微弱又将鱼河峡谷映付得更加宏伟和壮观。触目可及的祖露岩石和砂层,使这种宏伟和壮观多了几分苍凉。

      我们来的有点晚,夕阳已经西下,峡谷内已经有些黑暗

      从鱼河峡谷出来,连日来的奔波和露宿大家都有些疲惫,今晚升级了酒店,这一路来,其实各个营地都有提供露营地和酒店房间,但是沙漠中的酒店属于奢侈品,普遍价格偏贵,今晚这个老旧汽车主题的酒店价格不菲,1300纳米币/每人,网络还要另外购买,还好是含早心里安慰一点,这也是我们在纳米比亚的最后一天,明天将结束纳米比亚十一天的行程,下一站、也是此行的最后一个国家——南非。

酒店收藏了许多老旧汽车

      从鱼河峡谷过境南非,沿途越靠近南非边界映入眼帘的绿色越多,大片的葡萄园生机勃勃,南非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葡萄酒产区,且价格实惠,品质优良。
      其实,这里的土地看起来跟纳米比亚没什么区别,很好奇为什么纳米比亚是如此的荒芜,而这里可以种出丰富的农作物?除了干旱还会有其它原因吗?经了解,纳米比亚曾经是南非的殖民地,在殖民统治时期,70%的土地都被南非人及白人瓜分私有,纳米比亚独立后,这些土地的主人同时拥有了南非和纳米比亚双重国籍,富人同时还拥有其它更好的产业,这些荒凉的土地也许不值得花更多的精力去经营,国家也没办法要求地主们开发。所以,并不是土地本身不肥沃,而是取决于土地的主人愿不愿意开发。

进入南非界,公路两侧大片的麦田,金灿灿的似油画一般

      南非开普敦的桌山非常出名,其实,南非大部分的山长得跟桌山非常像,山顶都是平的。

超市的格局明显高档很多,货品更加的丰富

      途中的中餐依然是水果蔬菜,此行好在水果蔬菜管够,清洗蔬果就是那一盆水,已经无所谓了。

      特意把这个拍下来,这就是我们二十多天来吃饭洗碗的用具和流程,饭前必需要用洗手液及白色桶里的水洗手,哪怕你在自来水龙头下洗过手也必需要在这重新洗(应该是加了消毒水),饭后,每个人自己的餐具自己洗,图中三个红色的盆子,第一盆洗洁精,然后过两遍清水,十几个人都是这3盆水,不换水,我们也习惯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拉肚子。

      进入南非的第一个营地,位于靠近南非与纳米比亚边界的葛瑞普河营地,终于不用在沙地扎帐篷了,

      午后,拖个睡垫躺在草地上,和风习习,已经是很好的享受了。

下午泛舟葛瑞普河

      从航拍图上可以充分体现水是生命之源,靠近河流附近一片绿意盎然,而远离的地方却是一片荒漠。

塞德贝里,营地在一个葡萄酒庄里

      连日来的荒漠露营,今天终于能够宿营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但是,大家已经迫切需要好好休息了,最终在整个团期的最后一晚,我们还是升级了房间。

住在葡萄酒庄园当然少不了品酒

      今天将到达此行的最后一站——开普敦,导游团队顺利完成了他们的工作,届时,大家将各奔东西,竟有点依依不舍了。

       原定行程是到开普敦散团的,因此,我们几个深圳的团友自己增加了2天,大老远飞过来,没理由开普敦都不看一眼就走吧。

开普敦松鼠大道

街心花园也是看桌山的好地方,可惜我们时间太紧无法久留。

      维多利亚港背靠桌山,面朝大海,位于开普敦内湾滨海区。南非开普敦有很多魅力港湾,维多利亚港则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集休闲、购物、娱乐、餐饮、出海于一体,充溢着美轮美奂的港湾风情,是开普敦最繁华热闹的地带。

像极了电影里的海盗船

乘坐摩天轮,可以拥有欣赏维港的绝佳视野。

在维多利亚港还有开普敦最大的购物中心

     广场上建有一个阶梯式的露天音乐台,舞蹈团、合唱团、演奏组和街头艺人会不时地进行精彩表演。

五彩缤纷的犀牛雕塑

      南非鲍鱼非常著名,可惜带不回来,比手掌还大的鲍鱼至少也有五十岁了。

企鹅滩,位于西蒙镇附近,这些是体格较小的神仙企鹅

终于不再风餐露宿了,终于能够舒舒服服的坐下来吃饭了。

      丰盛的午餐,每人一只龙虾,不知道是我们没吃到好的还是南非龙虾本身就这样?反正感觉南非龙虾不好吃。

第一次见这么大的海带

这么漂亮的海滩游玩的人却很少,在我们这早就下饺子了。

途经周末集市

      开普敦植物园位于桌山东麓,始建于1913年,建造初衷是为了对南部非洲的植物进行研究,应该说,这是非洲最美丽的花园之一。南非总统曼德拉曾评价开普敦国家植物园是“南非人民献给地球的礼物”。

人们说千年的铁树才开花,可是南非的铁树经常开花

      开普敦著名的马来区,到处都是彩色的小房子。17和18世纪的时候,这里住着荷兰人丛马来西亚、印尼和斯里兰卡带来的奴隶,当时没有门牌号码,为了方便,各家就将自己的房子刷成不同的颜色,现在成了旅游区。

      好望角,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是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处,因多暴风雨,海浪汹涌,故最初称为"风暴角"。是西方的探险家欲为通往富庶的东方航道,故改称好望角,因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因此,好望角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
      好望角是一条细长的岩石岬角,像一把利剑直插入海底,好望角作为非洲的一个标志,是每一个非洲旅游爱好者必到的地方。俗话说,到南非不到开普敦,等于没来过南非;到开普敦不到好望角,等于没到开普敦。这就好比中国的北京,北京的长城,是旅游必到的圣地。

      在这陆地的最端头,凶猛的海浪不断拍打着岩石,形成巨大的白色浪花。有点好奇,在这样的巨浪下会有鱼吗?    

      在好望角,有一块标明经纬度的标志牌供游客拍照留念,上面写非洲大陆的西南端,但非洲的最南端事实上是距她147千米的厄加勒斯角。

      老灯塔,位于迪亚士角最高点,是好望角的标志性景观,1849年,好望角设置了这座灯塔,因为好望角经常有雾,不能很好地发挥它作为灯塔的作用,于1919年废弃,改装成观景台

      颇具历史的老灯塔观景台,这个白色灯塔不仅是一个方向坐标,同时在他的告示牌上还清楚地写着世界上十个著名城市与灯塔的距离,如北京12933千米。但不知何故,数年前拆掉了几个,包括到北京的,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从迪亚士角高处俯瞰好望角呈鸡爪型

      桌山,开普敦的地标,意为"海角之城","桌山"其实是一组群山的总称,因其主峰海拔1067米,山顶却平展恰似一个巨大的桌面而得名,被誉为“上帝的餐桌”。由于地处两洋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上地中海的奇特气候环境,山顶终年云雾缭绕,充满神奇莫测的气氛,人称“上帝的桌布”,有时云雾也会偶然散去,但这样的日子一年中屈指可数,而且每次也就持续数个小时。这张在摩天轮上拍的桌山照片恰恰是它少有的云雾散去的时候。

      登上桌山是每个到开普敦游客心中的愿望,但是,因大风等各种原因,一年中桌山有半年时间是不开放的,有些人来开普敦数次都无缘上山。

      近几天恰逢当地纪念桌山缆车开通90周年,本地人票价优惠,又是周末,所以特别多人,我们早上7:30到达缆车站都已经排很长的队了,8:30广播通知因山上风大,缆车不开,大家都不死心继续等,希望老天开恩啊,好在运气不错,9点多终于可以上山了。

      桌山上的流云,上帝的餐桌已经铺上了桌布,准备早餐了,正好在排队等待的间隙用延时拍下了这个壮观的场面。

      自1929年开始,一条长1220米的索道正式投入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缆车抵达桌山山顶。1997年10月,这条索道重新修整后再次向游人开放。新的圆形缆车可自动旋转,为乘客提供360°全开放视野,每车可乘65人。

      桌山旁边的信号山,图中远处的小岛就是曾经关押曼德拉18年的罗本岛。

      站在山顶可以俯瞰信号山和桌湾及维多利亚港,桌山西望大西洋,南望好望角,往北则是绵延起伏、漫无尽头的非洲大陆。

桌山的背面(西面)是开普敦的凯姆斯贝区

航拍的全景图展开后可以完整的展现桌山群峰的背面

凯姆斯贝湾

      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桌山群峰的背面,刚好12坐山峰,被称为12门徒。

      南非是我们整个行程的最后一个国家,后悔在开普敦只安排了2天时间,只能去几个标志性的地方,连花园大道都没去,留下些许遗憾,说句安慰的话,没有遗憾就没有向往吧。

      下面隆重介绍一下此行的几个关键性人物吧:

      喜欢户外运动的、长相和性格都非常有个性的全陪兼翻译——可乐。

      棕色肤色的那个,非洲导游麦肯齐,一个工作非常严谨、认真的肯尼亚人,每天的行程安排除了晚上的例会,绝不会利用其它空闲时间说明,每天晚饭后必需开会、开会时必需围坐成半圆形并且绝不允许你同时做其它事情,虽然方式有点不够灵活,但这种工作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为方便记忆,他的名字被大家叫成了肯德基。

      皮特——我们最可爱的厨师,厨艺不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以至于大家异口同声的喊:皮特做饭真好吃。

      皮特——红色衣服的,一个很随和的、驾驶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这条线上已经跑了十几年啦。由于司机跟厨师都叫皮特,为便于区分,后来大家叫年长的司机皮特one;年轻的厨师叫皮特two。

      经历了二十多天的非洲生活,最后硬是把女人温柔的小手变得黑不溜秋滴。最上面的手是我的,知道为什么会白一点?因为我全程戴手套啊,所以,要去非洲的美媚们,强烈建议戴手套。

      出发时在去香港机场的船上和回来时下飞机后在车上各拍了一张自拍,差距有点大,在非洲所有的经历都刻在了这张疲惫无神的脸上。

      经过二十多个小时飞行,终于疲惫的回到了香港机场。

      此次,走进真正的非洲,历经25天,一辆经过改装的大卡车就是我们移动的家,全程跨越非洲南部大陆四千余公里,横穿非洲四国,从津巴布韦出发,由东到西横穿博茨瓦纳,由北到南穿越纳米比亚,最后来到非洲大陆最富庶之地南非。一路走来,有灰尘滚滚的公路、有荒凉的沙漠、富饶的葡萄园、

也有金灿灿的麦田。在乔贝国家公园露营,与野生动物共眠一片星空下;在奥卡万戈三角洲乘坐独木舟;在埃托沙国家公园追踪野生动物;在斯瓦科普门德感受大西洋的海风吹拂;在苏丝斯黎探秘死亡谷和红沙丘。我们也会苦中作乐让中国的麻将走向世界。这趟旅程,超越一切你的想象,真正的是天当被盖地当床,也是此生我从未有过的经历。去过非洲,才能深切感受到我大中华是如此的先进和发达,生活在中国是多么的幸福,爱国之情愈发的强烈。

      当然,此行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1、在维多利亚大瀑布和奥卡万戈三角洲没有乘坐直升机从高空俯瞰全景;

      2、没有在纳米比亚石拱门公园露营,错失了绝佳的拍摄星空的机会;

      3、南非安排的时间太少;

      4、没有在中转地埃塞俄比亚安排游玩时间。

非洲也许此生不会再去,这些遗憾就让它永远留在非洲吧。